企業(yè)新聞
蔚藍的天空、清新的空氣是我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。在科學島合肥創(chuàng)新院,有這樣一支專攻氣象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的科研團隊,在他們的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下,一款款雷達監(jiān)測設備應運而生,大氣中再小的顆粒物污染都逃不過它們的“火眼金睛”。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他們的奮斗故事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工程師 劉恩子:掃描到了嗎?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技術部部長 徐緯煜:掃到了,但是定位不到顆粒物污染源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工程師 劉恩子:那這什么原因?
晚上八點鐘,合肥中科光博量子公司的工程師們,還在室外忙著測試最新款激光雷達,它可以探測八公里范圍內大氣中粒徑小于2.5微米的顆粒物污染,相當于頭發(fā)絲直徑的20分之一。為了完成好今晚的測試,參與研發(fā)這款產品的軟件和硬件團隊,都在緊鑼密鼓地調試著。
記者:我們的調試結果怎么樣?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工程師 劉恩子:不是很理想,這本來就是一次創(chuàng)新,過去我們的雷達掃描到污染后,需要人工分析好幾個小時才能判斷污染的源頭在哪里,現在我們想讓我們的雷達有自動識別和定位功能,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判斷顆粒物污染在哪。
雷達沒有快速定位到污染物,讓兩個團隊的小伙子們有點沮喪。走出實驗場,他們又來到會議室,就這個問題再次展開頭腦風暴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技術部 部長 徐緯煜:現在看來是軟件問題,有什么辦法嗎?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軟件開發(fā)部 工程師 張凱旋:設備里的元器件都是小型化、低功耗的,但是我們雷達自動識別和定位污染源的算法太龐大了,所以就會導致程序運行起來就會比較卡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技術部 部長 徐緯煜:那怎么辦呢?
大家各抒己見,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。正在膠著的時刻,平時就愛鉆研各類技術難題的小彭,突然靈光一閃,想到了一個好主意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軟件開發(fā)部后端組組長 彭賓
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不是已經很成熟了嗎,我們能不能把數據上傳到服務器,在服務器上做一個人工智能的算法,這樣我們檢測到的污染源信息,就可以由服務器直接推送到用戶終端了,避免在設備上運行卡的問題。
“金點子”一出,大家立刻又興奮起來。當即他們就分頭來到實驗室,著手研究AI算法框架,搜集雷達數據樣本,忙得不亦樂乎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軟件開發(fā)部后端組組長 彭賓
實際這幾年我們經歷了很多,遇到技術難題是家常便飯,但是我們都很樂觀,其實有句老話不是說嘛,困難就像糖葫蘆,吃一顆少一顆,我們是不會放棄的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(jiān) 施奇兵
這是我們2018年做的第一個項目,當時公司剛成立,為了趕進度,我們是臘月二十九,還在外場調試設備,最困難的時候,公司將近有兩個多月工資發(fā)不出來,不過讓人感到溫暖的是,當時(合肥)高新區(qū)有種子基金,我們申報上了 還拿到了800多萬(元)。
創(chuàng)新研發(fā)的路上,“打怪升級”比比皆是,但每當嘗到奮斗的甜頭,小伙子們都倍感欣慰。無數個夜晚,無數次測試……他們終于“守得云開見月明”,成功開發(fā)出10多種激光雷達,可精準探測氣溶膠、臭氧、水汽等因子的空間分布,在全國20多個省200多個市得到了廣泛使用,他們研發(fā)的大氣數據監(jiān)管平臺還能實現大氣污染的精細化管控。
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葉叢雷
真的是趕上了好時代、好政策,以往像我們這樣的創(chuàng)業(yè)團隊,有技術但是缺乏充足的現金流,想做大做強是非常困難的,現在國家大力支持“雙創(chuàng)”,尤其真金白銀的投入,更加堅定了我們做好,科技成果轉化的信心和決心。
幸福是奮斗出來的,奮斗的青春最美麗。
這是一個屬于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時代,給我們施展才華的舞臺。
向著更蔚藍的天空,出發(fā)!
來源:安徽新聞聯播